由“制”及“质”,“新质”时代正扑面而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引发了装备制造业的高度关注,也预示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再次拔节,以坚勇的气魄挺入“新质”时代。
在济南章丘,“铁匠之乡”加快产业升级,转向高端制造JBO官网。一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变革,正在这里悄然发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便是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这家以“打铁”起家的企业,面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潮,没有因循守旧,而是通过大手笔的科技研发、装备升级、“双碳”转型,在新质生产力打造上不断求索,结出一枚又一枚丰硕的果实,逐渐成长为一家国内外领先的高端装备关键部件制造商。
在“双碳”目标和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海上风电迎来了高速发展时代。风力发电机组的功率从早期的每小时发电数千度跃升到一至两万度,俗称10-20兆瓦下一代海上风机。面对技术的飞跃,作为国家级风电法兰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伊莱特紧跟全球风电发展的新趋势,瞄准10兆瓦-20兆瓦大风机,不断推陈出新。
2020年到2022年,伊莱特先后推出明阳12兆瓦、金风13.6兆瓦、明阳14兆瓦风电法兰。2023年,国内厂商推出16兆瓦、18兆瓦海上巨型风机,伊莱特又是第一时间提供解决方案,交付了塔筒法兰、齿轮箱锻件的重要部件,助力中国大风机实现全球领先。
目前,在全球15兆瓦-20兆瓦下一代海上风机市场,伊莱特的业绩已经遥遥领先。2023年,伊莱特完成了多个近百万千万级超大风场项目的交付,成为全球风电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
市场环境变幻莫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伊莱特认识到这样一个规律:不能只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单一的风电产品无法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
为了积极拓展高尖端市场的新产品,近年来,伊莱特每年研发投入过亿元,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关键技术的核心攻关和产业化落地。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网红乾坤圈”,他们还参与了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关键部件的研发制造;制造出国产首件3500千焦打桩锤替打环;为全球直径最大、单体最重的盾构机提供主轴承用锻件;生产出亚洲最大的贯流式机组整体式磁轭圈锻件伊莱特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门槛,到目前已经成功将自己的产品从风电拓展到了核电、水电、光热、高端装备等市场,真正实现了多点开花,全面发展。
高强度的科研投入带来了丰硕成果,近年来,伊莱特取得了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30余项各类认证,积极参与了风力发电机组环形锻件、锻(轧)钢球、特高压管塔法兰和锻轧式大型筒体等20余项标准的起草与制定,并获得各项专利120余项,这也使得一大批重大创新硕果在企业内竞相涌现,亮点频出。
自济南市提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后,伊莱特就敏锐地意识到,传统锻造产业要想在未来经济“新常态”中保持鲜活,就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新。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潮中,伊莱特始终坚持真金白银地投入,支持产业链完善和转型升级。
2022年,投资17亿元建设的核电深海产业园试运营;2023年,济宁分公司3亿元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顺利完成,新建的高端环锻件生产线开始释放强大产能;济南基地核能重装新增的两条热处理生产线,预计每年可以新增核电、炼化等高端产品7万吨。这样的“大手笔”投资,在伊莱特并不少见。仅2023年,伊莱特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就有20余项。
伊莱特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银伟介绍:“我们目前拥有全球最大的径轴向轧环机,最大的径向锻造机。目前在环筒类、棒轴类产品上,我们最大可加工直径达到16米,高度最大可达3米,加工能力已经位于世界先进水平。”
光有“金刚钻”的硬实力远远不够,还得有揽“瓷器活”的巧手艺。在研发过程中,伊莱特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现象:在国家积极推进自主化进程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往往苦于没有合适的企业支撑,先进的技术难以落地孵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出现了脱节的情况。
关注到这一难题后,伊莱特的销售不止跑业务、跑市场,也跑起了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北京机电研究所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都是伊莱特的研发合作单位。
尤其是在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依依院士团队的合作中,2022年通过使用金属构筑成形技术,伊莱特成功制造出两件直径15.6米的奥氏体不锈钢无缝整体锻环。其中,直径15.673米的“世界第一环”,成功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目前,金属构筑成形技术已经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成功应用于核电堆内构件、主管道、压力容器筒节等部件的制造中,并取得了良好的产业效益。
随着高端装备技术的发展,核心部件结构一体化、大型化、高强度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大型部件的材料研发、工艺改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很多材料和工艺都是原创性的,没有先例可循。
为解决供应链上“卡脖子”难题,也为了更好地将科研院所的先进成果转化落地。伊莱特自2022年以来,投资17亿元建设了核电深海产业园,该园区使用了“智慧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将原有锻造产业的铁屑等下脚料回收利用,使用材料热送、近净成形、园区光伏等一系列绿色锻造技术,重新制备为核电、海洋工程、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所需的特种材料,致力于推动我国相关领域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部件和产业基础的发展。
在产业园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伊莱特并未仅仅满足于当前的成绩,反而瞄准产业链持续发力,补齐短板,购入重型卡车50余部,成立了自己的专业物流公司。
至此,伊莱特实现了材料、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及物流运输的一体化工艺设计,形成了绿色闭链循环的全流程产业新格局。
伊莱特董事长牛余刚说:“要想打造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对产业链的前瞻布局、长远谋略。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现在,通过前端的特殊材料定制和后端的急难险重任务运输JBO官网,我们形成了服务闭环,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更复杂的需求。”
走进伊莱特车间,各类高端装备比比皆是,智能制造的科技感扑面而来。在园区转一圈,目光所及之处,鲜花绿树、亭阁喷泉、运动场有序分布。宽敞明亮的办公楼与现代化的生产车间交相辉映,俨然一座花园式工厂。
“伊莱特现在全部使用天然气和电力等清洁能源生产、办公,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园区光伏发电。”牛余刚介绍,“目前我们已经在其他厂区22个车间,18万平方米的车间安装了17兆瓦的屋顶光伏,每年可发电1800万度。新园区的光伏建设也正在实施中,园区有望完成总计50兆瓦的安装量。”
不仅如此,2023年11月,在第六届进博会现场,伊莱特与德国林德气体携手发布了双方研发的锻造行业首台套纯氧燃烧系统加热炉,共同建立了锻造行业低碳燃烧技术和装备联合研究中心。通过使用富氧燃烧技术,未来有望帮助锻造企业减少10%-20%的二氧化碳排放。
驶入“双碳”赛道,绿色低碳将成为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牛余刚在谈到“双碳”对企业的挑战和机遇时说:“双碳确实会给传统产业带来不小的挑战,但更多的是市场机遇和转型动力。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我们提出了以技术创新为主,兼具绿电采购、清洁能源投资为辅的计划,积极探索创新绿色低碳管理模式,对自身全生命周期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升级,力争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2035年建成零碳工厂。”
在这百舸争流的大潮中,谁能锻造出强有力的新质生产力,谁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展望未来,历史性战略发展机遇不容错过,新质生产力将带来无限可能。作为济南众多制造业企业的一个缩影,以锻造起家的现代化装备制造企业伊莱特,正在向“新”而行,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本报记者戴升宝)